平均地權條例是一部以穩定房地價格為目的,用以杜絕炒房行為,落實居住正義的法律;自1977年修正公布至今,平均地權條例已經歷數次修法,在最新一次(2023年)修正案中,政府針對換約轉售、私法人購屋、炒房行為罰則、檢舉獎金制度、解約申報登錄等面向作出系列調整。本文將為你整理這次修法的5大重點,同時進一步評估新法上路後,可能對房市可能造成的影響。
一、平均地權條例5大修法重點
平均地權條例的立法主要目的之一是「預防短期炒作行為」,以利不動產市場健全發展,仔細觀察便可發現,這次的5大修法重點皆以此為核心;以下我們將分段為你說明各項細則的施行摘要。
1.限制換約轉售
- 預售屋或新成屋的買受人,不得將買賣契約讓與或轉售給第三人;除非轉讓對象是買受人的配偶、直系或二親等內旁系血親,或買受人有內政部公告之特殊情形才可以不受此規範限制。
- 建商不得同意或協助契約讓與或轉售,違規者均可按戶棟處罰50萬~300萬元。
- 買受人簽約後,非自願離職且超過6個月未就業。
- 買受人或家庭成員的房屋,因災害毀損須另行租屋。
- 買受人或家庭成員,罹患重大傷病或特定病症,須6個月以上全日照顧。
- 買受人或家庭成員發生意外事故,導致第三人死亡或重傷。
- 買受人死亡,繼承人無意保留契約。
- 共同買受人間的轉售或讓與。
2.管制私法人購屋
- 增訂私法人購買住宅用房屋許可制規定。
- 限制私法人於取得房屋後,5年內不得辦理移轉、讓與或預告登記。
- 財團法人:以「財產」為基礎成立,如基金會、私立學校或醫院。
- 社團法人:以「社員」為基礎成立,如公司、協會、職業公會。
3.明定炒房罰則
- 明確規範「炒房行為」的罰則,違反者會被處以每筆交易100萬~5,000萬元的罰鍰,期限內未改正將面臨連續處罰。
- 會受罰的行為包括:散布不實資訊影響房價、透過假交易營造不動產熱銷假象、利用違規銷售哄抬售價轉售牟利等,會影響市場秩序的惡意炒作手段。
4.建立檢舉獎金制度
5.規範解約申報登錄
- 預售屋買賣契約若有解約情形,建商應於30日內完成解約申報登錄。
- 若未於期限內完成解約申報,將按戶棟處罰3萬~15萬元。
二、平均地權條例對房市有什麼影響?
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上路後,可能會對不動產交易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呢?以下我們分別從利弊角度切入,為你權衡分析。
1.推估正面影響
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後,若相關政策皆有按照規劃,加以落實,最直接的正面效果就是抑制投機炒房,讓房價回歸合理水位。對首購族與自住客而言,房市將變得更穩定透明,買房門檻不再因炒作而被抬高;另一方面,實價登錄加強查核與重罰不實申報,也提升了交易資訊的公開與誠實程度,讓消費者可據實評估市場行情,不再「霧裡看房」。
2.潛在負面影響
儘管政策目的是打炒房,新法上路所引發的蝴蝶效應,仍可能對落實居住正義產生阻力。舉例來說,預售市場受到限制後,建商可能因銷售壓力增加而調整推案節奏,進而影響整體供給量,對多數自住族來說未必是好事;私法人購屋受管制,則可能讓都更案、危老重建計畫受到影響。若政府未能完善規劃相應的配套措施,原先立法打房的美意,可能在政策施行的過程中變質。
三、其他關於平均地權條例的常見Q&A
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條文已於2023年7月1日上路,本文介紹的限制換約轉售、管制私法人買受住宅、重罰炒作行為、建立檢舉獎金制度、以及預售屋解約申報等5大修法重點目前皆已開始施行。
不會,如果你在修法施行前(2023年7月1日),就已簽訂預售屋買賣契約,平均地權條例新增的相關規範並不會對你造成限制。
除了文中介紹的「以配偶、直系或二親等內旁系血親為讓與/轉售對象」外,若符合「買受人死亡後由繼承人依法繼承」或「私法人因合併或改制概括承受」與「私法人解散清算後之多餘財產歸屬」等3個情境,也可以在不經審查的情況下,合法完成預售屋換約轉售。
平均地權條例的修法,標誌著政府落實居住正義的決心;不論是限制炒房行為、強化交易透明度,還是保護剛性需求,背後核心都是希望讓房地產回歸「居住」本質。面對新制上路,買賣雙方更應理解規範、審慎應對,才能避免不慎受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