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的基礎金融教育:從理財教育到金融素養,教孩子學會判斷與負責

青少年的基礎金融與理財教育,從教孩子學會判斷開始

在光音育幼院的一堂課裡,我們問孩子:「借錢好不好?」那一瞬間,整間教室安靜了。有人皺眉,有人低下頭。這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但正因如此,它成了一堂關於「金錢與信任」的基礎理財與金融教育課程。這是好事貸第二次進入光音育幼院推動金融素養課程。我們沒有講存錢技巧、也沒有教理財公式,而是從「理解金錢」開始,帶孩子看見金錢背後的社會關係與責任感。

一、一張紙怎麼換一碗麵?

我們從最簡單的開始——辨識鈔票。

孩子們拿著不同面額的真鈔,「看一看、摸一摸、轉一轉」,學著觀察防偽線與浮雕。當我們問:「為什麼這張紙能換到一碗麵?」孩子們回答:「因為上面寫著100啊。」也有人說:「因為大家相信它有價值。」正是這句「相信」,構成了整個金融系統的基礎。

貨幣能流通,不是因為它本身值錢,而是因為人們相信它能代表價值。這就是我們希望孩子理解的第一個觀念——「錢」之所以有價值,是社會信任的結果。所以,當他花錢或儲蓄時,他不只是拿著一張紙、一個銅板在交易,而是在回應這份社會共識,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
這樣的理解,比任何理財技巧都更重要。

從願望出發,讓「錢」變得真實

接下來,我們邀請孩子聊聊:「如果有錢,你最想做什麼?」,有人說想開一家咖啡廳,不意外的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台車。每一個笑著說出的願望,都是孩子對未來生活的想像——而正是這些想像,讓金錢不再只是抽象的符號,是與生活、夢想、選擇相連的現實議題。

我們發現,當孩子願意說出「為什麼想要」時,他們同時也開始學習「怎麼達成」;因為「想要」是一種動機,思考「為什麼想要」才是學習的開始;這也是理財教育最動人的地方,從欲望到行動的距離,就是思考與判斷力的養成過程;理財教育的起點,從來不是計算金額,而是理解自己的選擇與界線。

二、借貸不是壞事,但要知道為什麼借

什麼時候需要借錢,是理財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、卻最需要反覆練習的金融教育課題

「借錢好不好?」這是課堂中最長的一段沉默。

從這裡開始,我們聊起借貸與負債——那些在日常生活裡常被避開、卻最貼近現實的議題。這也是理財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、卻最需要反覆練習的環節。

我們用四象限圖讓孩子思考——什麼時候可以借?什麼時候絕對不要?孩子們談到教育、醫療、創業,也談到衝動購物。有孩子說:「如果借錢是為了幫家人,應該可以吧?」另一個孩子接著說:「可是如果還不出來,會不會更慘?」

討論的最後,我們一起總結出:「借錢不是壞事,但要知道為什麼借、借來做什麼、怎麼還。」這樣的結論,不只是對金錢的理解,更是對責任的體會。在現實社會裡,借貸是一種經濟手段;但在孩子們的課堂上,借貸則成了訓練思考、判斷的實戰練習題。

三、看不見的信任憑據

我們最後談到「信用」—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,也是整堂課的核心。講師用生活例子引導:「如果你每次借東西都準時還,別人會怎樣看你?」孩子回答:「他會再借我啊。」講師接著說:「那如果你不還呢?」孩子說:「他就不會相信我了。」這就是信用最原始的樣貌。

在金融世界裡,信用是一份還款紀錄;在生活世界裡,信用是一種信任的痕跡。它看不見、摸不著,卻能決定未來的選擇。信用不只是分數,而是一種責任。

四、從理解金錢,到理解自己

「下一次什麼時候來?」在收拾教具、準備回程的時候,一個孩子這樣問。

團隊對看了一眼,誰也沒想到會被問到這句。我們原本擔心,金錢、借貸、信用這些主題對孩子來說太艱深、太枯燥,沒想到他們不僅聽懂了,還想再學更多。

這句「下一次什麼時候來」,像是一種邀請,也是一種回應;對我們而言,這是孩子開始想要理解世界的信號。從辨識真鈔、討論借貸到理解信用,孩子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,看見自己的慾望、衝動與界線。

理解金錢的過程,也成了理解自己的過程。對我們來說,這才是金融素養教育最真實的價值—— 不是背下各種公式,而是在生活裡練習思考與負責。

五、金融素養教育推廣計畫

好事貸致力於推動金融素養教育,課程內容由具金融證照的專業講師設計,已於青少年、銀髮族與庇護工場等多元場域實地執行。若您是學校、社福單位或教育推廣機構,歡迎與我們聯繫,讓基礎金融知識走進每一個需要的場域。

好事貸作者形象圖
《 好事貸 讓金融貸款不再是難事 》

本文由持有金融證照的專業編輯執筆,
歡迎用「轉貼」或「分享」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;
未經授權,請勿複製文章內容與圖片,有任何問題歡迎告訴我們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