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第一次參加拍賣會,是在教室裡。每人手上只有幾枚籌碼,競標的是幾張神秘道具卡,沒人知道接下來還有哪些卡,也不知道遊戲什麼時候會結束,但他們還是得做決定。要搶先出手?還是觀望再說?我們規劃的不是一堂金融素養課程,而是一場沉浸式的「選擇練習」。
一、當「金融素養」從名詞變成動詞
這次,好事貸團隊來到光音育幼院,進行一場三小時的金融素養課程。比起傳統的講授式,我們更著重在怎麼讓孩子開始思考:「如果是我,會怎麼做?」
課程設計由三部分組成——想要與需要的競標遊戲、RPG遊戲的選擇練習、最後是快問快答的團隊任務。每一個環節,都試圖讓孩子看見生活中那些「需要想一想」的時刻,我們刻意不使用過多艱澀名詞,轉而設計情境與互動,讓風險與判斷的概念,在體驗中自然浮現。
二、拍賣會裡永遠的選擇題
課程從是一場特別設計的「富比士拍賣會」開始。
每位學生手握相同的籌碼,要在資訊不透明、資源有限的條件下,競標各種神秘道具。
有人毫不猶豫地搶下「隨你刷信用卡」,有人為了「永遠的朋友」,用盡手中所有籌碼;也有人觀望許久,直到幾乎沒競爭對手了才終於舉手。更有孩子頻頻懊悔,說自己「一開始不該亂買那張卡」,因為後面出現更想要的。
這個拍賣會,沒有正解,也沒有輸家。但它創造了某種機會——讓孩子開始觀察自己在有限資源裡的偏好、衝動與直覺,也第一次有機會,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。
選擇與判斷,本身就是金融素養的基礎,當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的界線模糊,有心人士就可能在這裡動手腳。
三、走進 RPG:當詐騙成了生活裡的選擇題
因此,在第二階段的 RPG 遊戲《少年奶綠的煩惱》中,團隊設計了多個貼近孩子生活會遇到的詐騙情境:從網購虛寶、打工面試,到點擊陌生連結、分享帳號資訊,孩子們一邊扮演角色,一邊在故事中做出選擇。
「我朋友好像真的遇過欸。」
「這個怪怪的,你確定要點嗎?」
在互動過程中,我們不急著糾正每個錯誤選項,而是一起討論每個決定的「前一秒」。為什麼會這樣選?是因為相信誰?還是來不及多想?
我們真正關心的,不是誰答對了選項,而是那些願意停下來想一想的瞬間——那一刻,就是開始建立自己判斷方式的開端。
四、如果沒有標準答案,他們會怎麼選?
這一題,孩子們交出了各自的解法。
有人聽不懂題目,仍勇敢舉手說:「我不知道。」然後慢慢跟上同組夥伴,一起摸索。有人從頭到尾筆直坐著,專注聽每一句話,沒有一秒分心。
也有學生在遇上我們設下的陷阱題時,先確認細節,再拆解邏輯,甚至分享自己碰過的類似經驗。還有陷入沈思之後的重新提問:「那如果我真的點了,還能怎麼補救?」
那不是考試,沒有排名跟懲罰;但每一次猶豫、追問、討論的過程,都是判斷力慢慢長出來的模樣。
我們看到的,不是誰最聰明、誰答對最多,而是——在有空間慢下來、允許錯誤、可以彼此提醒的地方,判斷就開始發生了。
五、金融素養是從「生活裡的提問」開始
當金融素養走進生活,它就不再只是「一門課」;當孩子開始提問、開始彼此提醒,這些微小的動作,就是改變的開端。
在推動金融素養教育的路上,還有許多補位的空間;企業可以不只是資源的提供者,也可以是實務的參與者與陪伴者。
這次的課程,是好事貸在金融素養推廣上的實踐,也與金管會《金融知識普及工作第七期推動計畫》所描繪的願景相呼應。
未來,好事貸將持續參與各類型的金融素養行動,結合互動設計與實際需求,協助更多孩子與家庭,練習判斷、辨識風險,並在一次次的選擇中,培養出屬於自己的金融直覺與思考方式。
六、金融素養教育推廣計畫
好事貸致力於推動金融素養教育,課程內容由具金融證照的專業講師設計,已於青少年、銀髮族與庇護工場等多元場域實地執行,兼顧互動性與實用性。
若您是學校、社福單位、或教育推廣機構,對金融素養講座或活動合作有興趣,歡迎與我們聯繫,讓金融知識走進每一個需要的場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