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志工活動也能成為金融素養教育的起點。這篇文章紀錄好事貸與光音育幼院的初次接觸,從參訪與清掃志工服務出發,開啟一段思考:我們是否能用自己的專業,陪伴孩子建立關於金錢、選擇與自我照顧的能力。
一、企業志工行動實踐社會關懷
五月的某個平日早晨,陽光正好,空氣裡帶著初夏的味道。
那天,貴哥、貴嫂與好事貸的同仁們一同前往光音育幼院,展開半日的參訪與志工服務。光音育幼院是一個我們經常路過,卻從未真正走進的地方。當天,在真正踏入院區的那一刻,許多對「育幼機構」的刻板印象,悄悄地被打破了。
院區仍保留著七十多年前美籍宣教士的原始規劃,環繞著老樹、小平房和貓,還有一大片沒有被高樓遮蔽的天空。
這裡不像「機構」,更像是一個樸實、但被細心照顧的生活空間。孩子們白天都在學校,院方特地避開作息安排志工時間——對這些孩子而言,保護,是最基本的尊重。
二、一段對話,讓未來多了一點可能
光音育幼院自民國 39 年成立,是台灣最早以家庭模式照顧兒少的機構之一。院內孩子從三歲到十八歲不等,來自失依或家庭功能受限的背景,並透過「小家制」的安排,讓孩子們在穩定的空間中成長。
活動當天,社工老師以簡報分享了孩子們在生活自理、金錢觀念、人際信任上的學習過程;這些對多數人來說理所當然的能力,對他們而言是需要時間與陪伴慢慢建立。
聽著這些故事,我們的情緒是複雜的,一方面敬佩照顧者的堅持與用心,另一方面也心疼,那些我們視為「基本」的條件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。
活動結束後的交流中,社工老師談到:孩子們在金錢觀念、自我管理與社會互動上的學習需求,是目前機構內部資源最難補足的一塊。
這段對話讓我們開始思考,身為金融服務提供者除了參訪與捐款,是否能用自身的專業做些什麼?也許,設計一套適合青少年的金融素養與防詐課程,能在他們離院前,多留下一些關於「金錢與選擇」的理解與練習,陪他們多走一段路。
討論仍在進行中,但對我們而言,這正是「品牌能參與什麼樣的對話」的延伸想像。
三、那些沒有安排,卻自然發生的事
這次志工行動,也串起了許多來自生活的回應。
出發前,公司設立了捐款箱,同仁們自由響應,有人捐出生日禮金,也有孩子附上卡片與自己的零用錢;搭車途中,我們向司機聊起今天的行程,他直接將紙鈔放進捐款箱。
清掃時,貴哥注意到院區的掃具多已磨損,便直接訂購了一批新的用具贈與院區;除了當天的參與,我們也思考,是否能讓這份心意延續。
活動前一個月,我們向瑪利MAMA烘焙坊預約了麵包餐盒,送給育幼院的孩子與工作人員。當天送到的餐盒,比原本預定的份量還要多—是瑪利 MAMA 主動加上的心意,用豐富的內容回應這場溫暖的行動。
這些沒有安排進流程的事,就這樣一件件發生了,每個人在當下用自己的方式參與著。
四、從一次參與,走向長久的陪伴
在社工老師介紹的簡報,最後出現了一句話:「用生命影響生命。」
雖然沒見到孩子們,卻從社工分享的故事與園區的細節裡,看見這句話真實發生。那天,我們只是剛好走近了一點,做了一點能做的事。
對好事貸來說,這樣的參與才剛開始,我們不一定能成為改變的主角,但在需要的時候,我們希望好事貸不缺席。
五、金融素養教育推廣計畫
好事貸致力於推動金融素養教育,課程內容由具金融證照的專業講師設計,已於青少年、銀髮族與庇護工場等多元場域實地執行,兼顧互動性與實用性。
若您是學校、社福單位、或教育推廣機構,對金融素養講座或活動合作有興趣,歡迎與我們聯繫,讓金融知識走進每一個需要的場域。